close
中國時報  2009.1.15

楊照    

      故事經常提示我們人間的多元多樣性。事實上,好的故事幾乎都擁有某種異質生命的對照效果。

     日本江戶時代成立的關鍵戰役,大阪「冬之役」中,德川家康的小兒子德川賴宣剛滿十四歲,可以參加戰鬥。他夢想自己能夠擔任攻城的先鋒部隊,可是卻被安排在後衛。

     大阪城陷落時,德川軍中大家興高采烈大肆慶祝,惟獨賴宣嚎啕大哭。伴隨在賴宣身邊的老臣安慰他:「別難過,一定是為了你的長遠未來打算,主公才會這樣安排的。將來還怕沒有許多機會讓你發揮嗎?」

     十四歲的德川賴宣轉悲為怒,對著老臣吼叫:「說什麼蠢話!難道我的十四歲還可以重來嗎?」

     這個簡單的故事,鮮活地標示了兩種不同的生命時間態度。老臣,以及大部分的人,看重的是生命總體成就的總和。生命是一段段經驗加起來的結果,所以時間代表的是挑戰與機會,我們經常要為了未來暫時壓抑現在,因為未來提供了更多的機會、更多的挑戰。老臣理所當然地相信,十四歲少年留在比較不冒險的位置,保住性命,將來還可以立功,不急於一時。

     但對德川賴宣而言,時間不是這樣的。他看重的是十四歲當下的絕對時刻,過了這個時刻,他就不再是第一次上戰場的少年了。他不只想當英雄武士,他要當第一次上戰場就驍勇善戰的少年英雄,他要體驗作為一個少年就能爭先攻城的特殊驕傲感受,即使因此喪失生命都在所不惜。他所追求的,只有一次機會,沒有下一次。

     另外有一個顯然是虛構的,寓言式的故事,將賴宣的爸爸德川家康跟兩位主要對手,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拉在一起。故事讓他們三人齊聚醍醐寺飲酒,主人豐臣秀吉特別介紹平常棲息在樹上的夜鶯,啼聲極其美妙,請客人聆聽欣賞。

     夜色籠罩,然而預告的夜鶯卻遲遲未啼。織田信長皺著眉頭先說了:「如果夜鶯該啼而未啼,我會殺了牠。」主人豐田秀吉笑了,說:「如果夜鶯該啼而未啼,我會逗牠啼。」德川家康在座位上伸伸懶腰,半天後才說:「如果夜鶯該啼而未啼,我會繼續等牠啼。」

     故事不是真的,然而故事裡顯現三人的個性差異,卻再精確不過。不只是對於夜鶯,對於人生中追求的目標,對於自己心中的期待,三個人有截然不同的態度。一個強悍暴烈,一個柔軟善誘,一個擁有驚人的耐心與耐力。

     故事經常提示我們人間的多元多樣性。事實上,好的故事幾乎都擁有某種異質生命的對照效果。故事不擅顯示普遍。大家都一樣,或希望大家都一樣的,用標語用命令或用條文表示比較有效。相反地,想要展現特色與區別,才用到故事。

     一個人有一套道理這樣想這樣做,另一個人卻有另一套道理那樣想那樣做,而竟然這樣也對、那樣也對,不同行為與風格彼此撞擊出火花來──這就是好看好聽的故事浮現的一則公式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ntrocast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